足球推荐最好的一个平台
當前位置 : 首頁 > 校友天地 > 校友風采 > 正文
校友風采
吳式穎:艱難求學愛國情深,大器晚成成果卓著
  • 來源:校友工作辦公室
  • 發表日期:2023-02-19
  • 閱讀次數:
  • 作者:楊漢麟 陳星妤
  • 編輯:張萌

吳式穎,女,1929年9月生,祖籍安徽泾縣。教育史學家。1952年肄業于華中大學教育系,1957年畢業于蘇聯國立列甯格勒赫爾岑師範學院學校教育專業。原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外國教育史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政府津貼獲得者。曾任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史分會理事、國際馬卡連柯研究會理事。1999年退休。獨立或主編(編著)的衆多著作獲得國家或省部級獎勵。作為學界德高望重的名宿,培養了一批在我國教育史學界聲譽卓著的專家、學者。


在偶然中找到人生的方向

吳式穎出生寒門,在湖南長大。幼時讀書,刻苦努力,成績優異。雖然家庭條件較差,但她并不自卑,而是有更遠大的追求。1949年長沙和平解放不久,讀完高二的吳式穎随父親到武漢求學。由于當時武漢隻有私立教會學校——華中大學接受同等學力的學生報考,她于是報考了華中大學教育系,并順利地被錄取。在《吳式穎口述史》中寫道:“我是十分偶然而且是迫不得已地考進華中大學教育系學習的。想不到,這一選擇卻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一生事業的發展方向;更沒有想到,這一選擇為我在政治上的迅速進步和人生觀、世界觀的改變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吳式穎回憶,在進入大學之後,她得知有公辦的免費供給食宿的短期培訓學校,可以盡快地結業并進入工作崗位,考慮到父親需要供養衆多家人,經濟負擔沉重,便萌生了退學進而轉入公辦免費學校的想法。當時華中大學的黨組織了解了吳式穎的情況,指派黨員何益芳同志與她進行溝通和交流,勸她留校學習專業知識,為改造學校盡一份力,并和其他同志一起追求進步。

“她使我懂得了作為一個活得有價值的人,不僅要為自己個人和家庭的生存奮鬥,還應同時緻力于我國社會的進步和全人類的解放。”何益芳與吳式穎的多次交流,讓吳式穎打消了退學的念頭,明确了個人的發展方向。

在華中大學學習的三年裡,吳式穎從未交過學費,同學們在物質上的支持及在政治上的幫助,讓她倍感溫暖和感激,使她得以安心學習。1952年, 改制後的學校推薦品學兼優的吳式穎到蘇聯留學。作為當時學校第一批被推薦留蘇的學生,吳式穎深感自己重任在肩,下定決心克服困難,學習先進科學知識,以報答黨和國家的恩情。


滿腔愛國情懷,立定研究志向

在蘇聯學習期間,肩負使命的吳式穎學習堪稱拼命三郎,焚膏繼晷,從不懈怠。經過刻苦努力,迅速通過語言關,并以優等生身份畢業,在非母語的外國留學生中實為難得。在學習了戈蘭特(《世界教育學史》的作者)和加涅林教授講授的兩門教育史課程後,她對人類教育的曆史遺産研究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對中外曆史上衆多獻身于教育事業的教育家們産生了敬意。因此,學成後,她懷抱着無條件報效祖國和人民的感情回國,被分配到中央教科所,後調入北師大,主要從事外國教育史的研究與教學。

1957年,接待“蘇聯國民教育展覽”蘇方代表團的工作是吳式穎進入中央教科所工作後的第一項任務。除了完成口譯的任務外,她陪蘇方代表團遊覽了長城,參加了周恩來總理舉行的國慶招待會,在觀禮台觀看了國慶大遊行……吳式穎在其《口述史》中回憶,那是她一生中唯一一次在觀禮台上觀看國慶大典,當時心情異常興奮和激動。

然而由于衆所周知的原因,吳式穎回國後,雖作了不少工作,但并未能全力以赴于自己鐘愛的研究。她認為自己屬于被耽擱的一代人,遲至知天命之年,改革開放後,才真正走上外國教育史的學術研究之路。她羨慕新時代的年輕人有更好的物質條件和穩定的政治環境,同時勉勵年輕人刻苦學習,努力奮鬥,“一定要珍惜時代為你們提供的條件,為我國社會和教育事業的發展、為人民的幸福多做貢獻。”


厚積薄發,成果卓著

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吳式穎也沒有荒廢專業,沒有中斷過外語和各種知識的學習。工作之餘,她系統地學習了哲學史、中國通史和世界通史,閱讀了不少俄文專業書刊和世界文學名著,并自學了許國璋編寫的《大學英語》,努力重新恢複、提高閱讀英文專業書籍的能力;因為她認為同時掌握英語與俄語兩種語言工具,可以擴大視野,掌握更豐富的史料,有利于專業研究的發展。這段時間的蟄伏及厚積薄發,為其後來的“大爆發”(學術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文革”結束後,國家的政治環境好轉,吳式穎因此得以潛心于她熱愛的外國教育史研究,盡其所能地發揮外國教育史學科的雙重功能,許多重大成果不斷湧現。20世紀80年代後,除了承接一些重大研究課題外,吳式穎先後獨立撰著、主編或參與主編、編寫了多部大學教材、教育學術著作與教育工具書。其中《外國教育史簡編》(合編)于1989年獲全國首屆優秀教育理論著作優秀獎;《外國現代教育史》(主編)于1998年獲北京市第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外國教育是教程》(主編)于2002年獲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外國教育思想通史》(10卷本,總主編之一)于2003年獲第六屆國家圖書獎。她任分卷主編或副主編的《外國教育家評傳》《教育大辭典》《世界教育名著通覽》等也獲得過重要獎項。2006年,出版了經過20年研究而撰寫的專著《俄國教育史》,受到學界廣泛關注。她還撰寫或編撰了許多有影響的與蘇俄有關的論文、論著,如《試論20世紀20~30年代蘇聯的普教建設與普教改革》《20世紀70年代蘇聯教學理論中的教學過程問題》《簡介蘇聯德育過程理論的發展》《馬卡連柯教育文集》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她受北師大出版社邀請,任總主編,與另一總主編李明德先生一起,組織國内近百名外國教育史研究領域的精兵強将,經過五年努力,編著完成了共計20卷,近千萬字的鴻篇巨制《外國教育通史》。為了此書的編著,吳式穎不顧高齡,殚精竭慮,親力親為。該書已經殺青,即将出版。本書的出版,不啻世界教育史研究中前所未有的重大成果,必将引起國内外教育界的關注。據悉,已到鲐背之年的吳式穎先生目前仍無頤養天年的打算。她還有一個心願,這就是利用其家中豐富的俄國文學名著藏書及多年研究心得,寫一部别具特色的俄國教育思想史。


亦師亦友,桃李芬芳

除了學者,吳式穎的另一身份,甚至可謂更重要的身份是教師。在北京師範大學任職期間,特别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吳式穎盡職盡責地培養研究生。吳式穎待人誠懇、謙和,淡泊名利,甘做人梯,獎掖後進,品德高尚。與其相處過的人無不深切地感受到這一點。比如她常親自為學生查找俄文文獻,介紹學生認識了許多著名學者,并帶學生上門求教。她的碩士研究生毛祖恒談道:“吳式穎先生對我當年碩士論文的指導傾注的心血恐怕要超過現在許多博士生導師對博士論文的指導。”

“我把學生視為自己的朋友,和他們一起研究、讨論外國教育史的各種問題。我的博士生都參加我主持的研究課題,在學習、研究中獲得成長。”名師出高徒。經過吳式穎先生之手培養的衆多門生,有許多目前已成為國内教育界——特别是教育史學界的棟梁之材。


參考資料:

《吳式穎口述史》,吳式穎口述,孫益、李曙光整理,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吳式穎:《教育:讓曆史啟示未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本文已經過本人審閱)


文字記者:楊漢麟 陳星妤

網站編輯:張萌

Copyright © 足球推荐最好的一个平台 - 足球下单软件 地址:武漢市珞喻路152号。電話: (027) 6786 8256 傳真: (027) 6786 5715 郵編:430079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