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劉長海,男,1979年10月出生,山東東營人,2006年畢業于足球推荐最好的一个平台,獲教育學博士學位。現任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華中師範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湖北省中小學德育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全國德育學術委員會理事等,先後赴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學校德育處借調工作、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進行訪問研究;參與《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研制及《中小學生守則》修訂;相繼出版學術專著七部,發表論文一百五十餘篇;主持國家級課題一項,省部級課題五項,世界銀行資助課題一項,田家炳基金會資助課題一項。主要研究方向是德育、學生管理、家庭教育、雙減提質。
針砭時弊,守正創新
劉長海教授以社會變遷和道德問題為研究出發點,以杜威經驗哲學思想為基礎,在《經驗德育:一種基于杜威哲學的德育思路》一文中開創性地提出了“經驗德育”理論,并在《經驗德育論綱》一書中系統論述了經驗德育理論的基本主張、實施框架和學理意義。該理論是近年來學界為數不多的本土原創性德育理論,對德育研究有着重要的影響。經驗德育論着力于落細、落小、落實,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生活德育概念泛化、實踐模式的操作性與系統化不強等缺陷,為破解當代道德教育“邊緣化、外在化、知識化”等症候提出了新的解決思路,對推進中國德育變革具有重要價值。
思想的光芒乍現于理論與實踐的嫁接點。課程教學和學生管理是教育實踐的兩大方面,而學界卻未産生與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相對應的學生管理理念。為了彌補此空缺,劉長海教授投入到對中小學學生管理的研究中,在《教育性學生管理論略》一文中創造性地提出了“教育性學生管理”理念,并在《教育性學生管理研究》一書對傳統規訓式學生管理的弊端、教育性學生管理的應然取向和實施要點進行了深入論述,以其創新性和學理性成為2015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一般課題“以培養自律為宗旨的中小學生管理體系建構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教育性學生管理”一改“規訓式學生管理”以規範、訓練、教師為中心的傳統結構,指明了以發展、理性、學生為中心的新型模式。從追求管理效能的工具理性到明确學生自主建構的價值導向,從以知識灌輸為本位的學校教育到生成性的話語體系,“教育性學生管理”為新時代的學生管理拓展了轉型思路,合乎時代精神趨向和教育治理現代化。
學術本身就像一座熊熊燃燒着的熔爐,學術交流的過程就是不同觀點在熔爐中淬煉、燒鑄、磨砺并且最終鍛造成型的過程。近年來,圍繞着怎樣去解讀、認識、多維評價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我國若幹學者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和争鳴。劉長海秉持着“采他山之石以攻玉,納百家之長以厚己”的開放學術态度,積極投身到學界探讨的浪潮中,并于2020年在《教育研究》上發表了研究成果《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再認識》等系列成果,推進了我國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研究,為教育教學實踐提供了理論建設的源頭活水。劉長海教授認為,“争論不是目的,争論是為了更加接近真理”。 學術常青,思想繁茂,需要每一位學者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去擁抱“異議”與“差異”。
深入一線,走進田野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從文獻到試驗,從講堂到學校,劉長海教授堅持着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在華中師範大學求學期間,劉長海教授長期跟随導師前往中小學進行主體教育實驗,積累了豐富的實踐指導經驗;在華中科技大學工作期間,先後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進行訪問學者研究,赴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學校德育處借調工作,并經常應各地教育局和中小學的邀請指導教學活動設計、學校德育變革等工作,将專業知識和研究成果轉化運用于教育實踐活動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獲得了廣泛的認可。
劉長海教授指出,教育學面對的是教育的狀況,探尋的是教育的規律,最終要解決的也是教育的疑難,這些都要求學者必須深入一線去探尋和研究;因此,走進田野才能夠發現更多教育研究的真實問題,進而才能活躍頭腦,提煉思路,形成自己獨到的觀點。如果隻是伏案著書、沉迷書齋之中,最終做出來的成果可能都是一些抽象和空洞的東西,而脫離了現實需要,也就喪失了研究的價值。
多年來,以敦本務實為準則,以知行合一為導向,劉長海教授指導武漢市江岸區中小學開展責信德育實踐探索,指導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開展生活體驗德育實踐探索,承擔了武漢市康甯路學校、建設中心小學、廟山二小、紙坊二小、文化路小學等學校的委托管理工作。其中,江岸區教育局提交的責信德育案例獲評全國中小學德育優秀案例,為中小學德育建設貢獻了寶貴的經驗和方案。
以文化人,以教育人
闆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當被問到如何看待“學術很枯燥”這一觀點時,劉長海教授直言,“任何一個有價值的研究,都不是一拍腦袋就能做出來的”。學術研究本就是謹嚴缜密的科學工作,要求學者紮根現實、深入文獻,博覽群書、遍稽群籍,仔細琢磨、反複推敲,摒棄急功近利的浮躁,修煉沉心靜氣的耐性,這樣才能有所獲、有所成。對于劉長海教授而言,做研究的過程是不斷發現新知的過程,在發現新知中會獲得快樂。“就像你在看風景時,你多打開一扇窗,這扇窗的發現對你來說就是一種快樂。”真理是一片汪洋大海,先輩前赴後繼,後人繼往開來,無人可達終點。“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讓“我想要做”成為一切研究開始的源動力,久久為功,慢慢成長,才能做出真正對社會有所裨益的成果。
厚積而薄發,博觀而約取。劉長海教授認為,做學問是聚沙成塔、積水成淵的沉澱過程。“在比較長的學術研究過程中,我能夠感覺到自己的研究就像蠶一樣在一點一點地成長”。談到讓學生們極為焦慮的内卷問題,劉長海教授指出,“應對内卷的關鍵是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當自己的能力足夠強大時,你就不是被卷的對象,而是别人心中的壓力”。在急功近利的浪潮下,苦練内功的人鳳毛麟角,大家往往追求即刻見效的方式,而往往忽視了夯實自身的重要性。“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練内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隻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總有一天積累的成效會顯現出來。
青春逢盛世,奮鬥正當時。當被問及“做學術最關鍵的是什麼”時,劉長海教授強調了責任的重要性。“四十有惑,依然求知若渴;專注德原,心思萬裡山河”,劉長海以此自勉。“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去思考我們對于這個時代的教育有什麼樣的責任。隻有當你能夠擔當起時代賦予你的責任時,你才有可能赢得這個時代所能給予你的榮譽。”對比前輩們所經曆的上山下鄉、文革變動等時代苦難,現在的時代為我們提供了安定平穩的學術環境和自由開放的研究平台。可以說,我們生活在一個最美好的時代——每個人的夢想都可以通過自己持之以恒的努力變成現實,所以我們理應抓住機會,不斷充實自己,做出一番無愧于時代的成就。
參考資料:
①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官網
②劉長海,許雪瑩.教育性學生管理論略[J].中小學德育,2019(12):5-10.
③劉長海.經驗德育:一種基于杜威哲學的德育思路[J].教育研究,2019,40(06):51-59.
④劉長海.在經驗中學習的德育意蘊[J].福建教育,2020(08):1.
(本文已經校友審閱)
圖文記者:熊振君
網站編輯:陳柯帆
審讀人:黃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