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陳新忠,男,1968年5月出生,河南新鄉人,足球推荐最好的一个平台高等教育學專業2007級博士研究生。現任武漢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國家重大人才工程評審專家、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期刊評價專家,任湖北省高等學校領導科學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兼任多本學術期刊審稿專家,曾獲湖北省第六次優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一等獎、湖北省優秀調研報告一等獎、第五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等科研獎勵30餘項。
人生再立志,三旬何嘗晚
陳新忠大學期間就讀于中文系,1989年從大學畢業後便在河南省新鄉市獲嘉縣第二中學教高中語文,随後又在縣電視台工作8年。為了未來更好地發展事業,也為了做出更大的成就,陳新忠不顧周圍人的反對和勸阻,決心報考研究生。在工作之餘,他堅持苦讀,經過兩三年的不斷學習和努力,終于在2004年考取了華中農業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經濟管理專業的研究生。那時他剛好36歲,在人生三旬之際,走上了新的起點。考上研究生後,他一邊努力學習專業知識,一邊摸索着教育科研,開始研究高校如何借鑒企業的經營理念來建設學校。
碩士畢業後,陳新忠于2007年獲得攻讀足球推荐最好的一个平台高等教育學博士學位的機會,師從董澤芳老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分流與社會分層流動。董老師的勵志經曆給了他很大的鼓舞;董老師對學生的關心關愛之情也讓他深受感動。攻讀博士學位期間,華師包容開放的氛圍給學生提供的充足的發展空間,也讓他受益良多。讀博期間,他還在華中農業大學楚天學院任職,很好的平衡了學習與工作,于2008年被評為副教授。
從中文走向新聞、從新聞走向教育,陳新忠通過不斷向上探索自己的潛能和追尋内心的理想,在人生三旬之際迎來了重大的轉折,每一次轉身都是未來的積澱,每一次跳躍都是未來的掠影,每一次抉擇都在通往未來的道路上留下了不朽的烙印。
着眼大戰略,力求真發展
2010年從華師博士畢業後,陳新忠留在華中農業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任教。2014年被聘為教授,此後一直擔任華中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公共管理一級學科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的學科帶頭人,兼任華中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華中農業大學農業科教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等職。
當時華中農業大學的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鄧秀新,鼓勵教授們要瞄準國家的大戰略,力求做出更大的貢獻,還提出在研究農業的同時,也要研究農業教育,研究自身發展,這給陳新忠指引了方向。陳新忠主動表态要承擔大項目、産出大成果、産生大影響,并不斷朝着這個方向努力。2015年,陳新忠作為負責人主持了中國工程院重點咨詢研究項目《新常态下中國高等農業教育發展戰略研究》并獲批300萬的項目研究經費,從2016年立項到2019年成功結題,曆時三年。該項目聯合了國内的十多所農業大學,包括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國家重點農業院校和省屬的農業院校,提出高等農業教育的四個理念:因業而生、源業而興、業變随變、業融教融,對中國高等農業教育産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2017-2018年,陳新忠兩次作為團長率團訪問美國的康奈爾大學、斯坦福大學、德國的霍恩海姆大學,以及法、荷等歐洲國家的著名農科大學,探尋學科交叉融合的農科教發展趨勢,也為相關課題的研究交流建立了穩定機制。
協同謀合作,初心永如磐
2016年,陳新忠被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學者刊文《中國教育與社會分層研究的回望與前瞻(1990-2015)》認為是近25年“中國教育與社會分層研究”最早的學者之一、成果最多的學者之一,也是最注重協同研究的學者之一。刊文中的作者合作共現圖譜彰顯了陳新忠在教育分層領域中較為突出的協同合作研究。同年底,陳新忠的專著《高等教育與社會公平研究——基于分流施教與和諧互動視角》榮獲第五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憑借着長期研究“高等教育分流對社會分層流動的影響”的積累,他在2019年底拿到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以教育發展促進收入代際流動性的機制與政策研究》。
談起協同合作,陳新忠表示,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涉及到多學科知識,特别需要合作,尤其是在教育分流和社會分層流動方面。他研究的以教育發展促進收入代際流動的機制及政策等都需要經濟學的學者來參與。為了使研究更精确、更科學,他主動跟幾大領域的學者合作,共同開展相關研究。在教育分流與社會公平,教育經濟與高校管理,人力資源與三農發展等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多年來一直支撐着陳新忠深入探索的源動力是如何為這個國家,為人民,甚至是為全人類留下點什麼。回望往事,峰回路轉,陳新忠始終直面挑戰和困難,從個人的現實和社會的需求出發,立足自己的專業專長,秉承着“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就在于奮鬥和追求”的理念,初心如磐,奮楫笃行。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本文已經校友确認)
圖文記者:許菱靈
網站編輯:黃韻晨
審讀人:黃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