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楊小微,男,1954年7月出生,湖北宜昌人,中國共産黨黨員,華中師範大學教育系1983屆本科生、1986屆碩士研究生。現任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教授,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範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原所長,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學分會教學論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在教學論、課程論、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學原理等領域成果頗豐,發表學術論文28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和教材20餘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重點課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點項目多項。
家學淵博、書香濡染
楊小微出生于湖北宜昌市,在成長的過程中,家庭對他的影響很大。他的父親曾在南京著名的國立交通大學接受過高等教育,見識深遠、善于思考。父親竭盡全力支持子女的學業和生涯發展,常常對他們說:“你們将來能走多遠,就走多遠,能走多高,盡力就是。”正是這句教誨讓他深有所感,在後來的求學道路上孜孜不倦、努力進取。1970年,楊小微尚未滿16歲;因家庭成分問題,他不能繼續上高中,成了上山下鄉的小知青。這段知青歲月尤其是當民辦教師的經曆,使得他深深根植下對農村、對學校的特殊情感。五年後,回到城市中的楊小微做過船工、電焊工,甚至還做過食堂管理員,不同的職業體驗讓他收獲良多,也促使他一直思考自己的興趣所在。直到高考來臨,他潛心備考,在親人的鼓勵和輔導之下,終于被華中師範學院教育系錄取。
結緣教育,幸遇良師
楊小微與教育學結緣的經曆可以用“誤打誤撞”一詞來形容。1979年秋,楊小微考入華中師範學院(後更名為華中師範大學)。一直十分熱愛文學的他,最初填報的志願是中文系,但當時的招考老師卻非常看重他豐富的工作經驗,執意将其收入教育系中。于是,他開始了在華中師範學院教育專業的學習,分别于1983年夏和1986年夏獲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2002年,他在華東師範大學獲教育學博士學位。在學習教育學的過程中,楊小微意外發現,不少教育學前輩居然也是“誤打誤撞”做了這一行。這一現象似乎說明教育學在民間認知度不高,少有人直奔而來;但也顯示:教育學正是那“柳暗花明”之後的“又一村”。他漸漸堅信,教育學是因其研究對象的複雜程度太高才“晚熟”的;作為晚熟的學科,它有很多資源可以借用,但又需在借用中時刻保持學科立場上的清醒。這種晚熟會讓不少教育學者犯錯又犯難,然而也正是這些錯誤和困難帶來的挑戰在催促着他們更快地成長。求學的過程中,楊小微受到了來自王道俊先生、曠習模先生、郭文安先生、葉瀾先生等多位學者的影響。一路走來,他始終銘記恩師們的諄諄教誨,也攜着恩師們的期望,繼續在其所共同熱愛的教育領域上躬耕不辍,開疆擴土。
躬耕學術,拓展進取
盡管與教育結緣并非楊小微的初衷,但這樣“美麗的錯過”讓他覓得了真正适合的發展領域。在教育學這片沃土上、在良師益友的陪伴下,楊小微通過數十年如一日的學術躬耕和銳意進取慢慢成長起來。
楊小微的人生和學術經曆是一部“順江而下”的生命史。他的祖籍在長江上遊的四川涪陵(今屬重慶),而後考上華中師範大學,在長江中遊武漢學習教育學。碩士畢業後,楊小微選擇了留在華中師範大學任教,一步一步從講師到副教授再到教授。他在桂子山上度過了13年的教學研究生活,留下了一代教育學人的奮鬥足迹。之後,他再一次選擇順江而下,去到上海。随着“身路”的變化,楊小微的“心路”也在拓展。在華中師大所關注的教學理論、教育研究方法是他研究的“核心區”,而在華東師大從事的德育和管理方面的課題研究,則是基于“核心”的“拓展區”。其中一以貫之的不變之“道”,是他的原理視角——以原理的視角探究基礎教育領域中的問題。
一路而來,楊小微逐漸地完成了從教學論、研究方法到課程論、課堂德育、學校治理,再到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教育現代化評價、國家與地方教育發展戰略等諸多研究領域的拓展。每一階段,他都持續關注前沿問題,用逐漸深化的專業素養努力攻克一個又一個學術難關,不斷地為教育研究開疆拓土。
薪火相傳,桃李天下
在足球推荐最好的一个平台學習的過程中,各位師長平易近人的言行以及長期以來主張的“主體教育”理論,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楊小微。
談及教育,楊小微認為,每個人的資質、天賦、愛好和成長的環境都有差異,要尊重每個學生的想法、需求和選擇,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在平時的上課過程中,楊小微一直秉持着開明的思想和平等的意識。他沒有師長的架子,也喜歡與學生無拘無束地交談;他還在碩博課堂中引入了工作坊、小課題研究等形式,引導學生從事自己感興趣的研究。無論是讨論課題的咖啡館裡,還是節假日的餐桌上,楊小微都像個大家長,談學問、談人生、聊家常,還會聊到剛剛讀過的武俠、科幻甚至玄幻作品。他的師門就是一個家,而他就是“家中的老父親”。
铄懿淵積,繼往傳薪。楊小微的所言所行,無一不展現着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人的進取和擔當。誠如其所言:“每一位學者,都要在玄思與踐行之間保持張力,就如同星空與大地一般,各自獨立而又相互牽挂。當我們在堅實的大地上行走時,心中要有璀璨的星空;當我們以理想引領學校變革方向時,卻應當站在堅實的大地上。”
參考文獻
【1】孔曼.薪火訪談《楊小微:铄懿淵積,為人師表》
【2】張秋霞.楊小微教授,懷揣理論行走于實踐的研究者
【3】從“巴楚”到“吳越”:校友楊小微的學術心迹
(本文已經校友審閱)
圖文記者:陳楠
網站編輯:陳柯帆
審讀人:黃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