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楊秀芹,女,1976年11月出生,山東昌邑人,華中師範大學教科院1996級本科生,2000級碩士研究生,教育學院2003級博士研究生。現任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中央民族大學優秀青年人才支持計劃。先後赴Texas Tech University、Illinois State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等高校訪問交流,共出版參編學術著作7部,在《Advances in Difference Equations》《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刊物共發表SSCI、CSSCI、中文核心等收錄學術論文70餘篇,被新華文摘、人大報刊複印資料等轉載5篇;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省部級項目7項;相關研究成果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兼任自然科學基金、社科基金同行評議專家、教育部學位中心通訊評議專家等。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經濟與管理、高等教育學。
從考研到考博——從随大流到明心志
進入華中師範大學,很大程度上是命中注定的選擇。
楊秀芹出生于山東昌邑一個偏遠的農村,家庭條件比較拮據。兩個弟弟年齡尚小,楊秀芹作為長姐,不得不承擔起養家的重擔。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高等教育開始“并軌擴招”,免費讀大學已經成為過去式,1996年,暫未納入并軌行列的隻有師範院校和農業院校,“不需要繳納學費”是她填報高考志願的唯一考慮,“教育管理”專業當年在山東省隻招收一位考生,沒有問詢班主任的意見,父母更不會給出有價值的建議,她依然毫不猶豫将其作為了第一選擇,這選擇注定了與華師十年的不解之緣。
本科階段,楊秀芹成績優異,然而即便如此,考研這件事,一開始卻并不在她的計劃之中,她盤算的是盡快就業,反哺家庭。2000年,是她原本計劃在華師的最後一年。這一年,楊秀芹寝室裡的八個人,除了她自己,大家都在努力備戰考研。室友們如火如荼的考研氣氛和自己的形影孤單,漸漸動搖了她找工作的想法,抱着試一試的心理,她也加入了考研大軍。這一試,命運般地開啟了她學術道路的起點。經過層層選拔,她最終突破重圍順利通過了研究生入學考試,繼續留在了華中師範大學攻讀研究生。
本科畢業後“誤打誤撞”走上學術研究道路的楊秀芹,卻在碩士階段撥雲見日,找到了自己願意為之奮鬥終生的目标。研究生階段,在導師範先佐教授的悉心指導下,她投入到教育經濟學領域的研究中,與同窗共相研讨,積極參加學術講座,并結合自身的受教經曆,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研究視野和思想。明确了發展方向後的她一路碩博連讀,最終于2006年以博士研究生的身份從華師畢業。
從考研到考博,楊秀芹經曆了從随大流到明心志的思想轉變。對學術的态度,雖很難說是“乍見初歡”,但卻是“久處仍怦然”。緩緩走進學術,漸漸形成教育觀,慢慢成為習慣。在循序漸進的前行中,她與教育研究的隔膜逐漸消融,從知之、好之到樂之,研究已然成為她工作的常态,生活的常規。
從武漢到北京——從舒适圈到挑戰區
博士畢業後,西安交通大學、中南财經政法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多所知名高校向楊秀芹抛來橄榄枝。綜合考慮下,楊秀芹最終選擇了華中農業大學,開始了自己的高校教學工作,而這一選擇,也開啟了楊秀芹長期駐紮高校、持續科研攻關的漫漫學術生涯。
楊秀芹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制度分析和績效評價兩大方面。針對我國教育制度變遷的現實情況,從政府治理視角、國内外教育模式對比、學生個體行為探析等方面,深入研究了教育資源利用效率、研究生收費和招生政策、社會分層下家庭資本導緻的代際傳遞,以及信息技術背景下教學的新樣态。這一研究對于優化和調整我國高等教育的評價體系和動态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在武漢二十多年的學習和工作生活,使得她在熟悉的環境中逐漸産生了“求穩”的心态。為了突破求穩心态帶來的學術倦怠和思維瓶頸,當時已經進入不惑之年的她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抓住北京人才引進政策的機會,放棄武漢的一切隻身北上。
這一在家人和朋友看來十分冒險和荒謬的想法,最終被她付諸了實踐。2019年5月,楊秀芹正式進入中央民族大學的教育學院,開啟了自己全新的工作征程。全新的環境、全新的同事、全新的要求,無一不是巨大的考驗。除卻工作上的融入和拓展的焦慮,與孩子、家人的分離,首都北京的房價、物價與武漢相比高出不止一星半點,可想而知她當時面臨的巨大壓力。
即便如此,她也從未後悔過,“永遠不要放棄向上的動力,人隻要努力,就會有無限的機遇。抛開小的得失,會有更加廣闊的天地。”進入中央民族大學後,她迎來了學術上的又一勃發期。環境的變化激活了思維,也使得楊秀芹得以站在更高的平台審視原有的教育觀點,從而促進研究理論的創新和深化。
從靜止到運動——從有邊界到無止境
有邊界是安時處順的恬然自足,無止境是銳意笃行的精進不休。
楊秀芹的學術和人生是一段逆流而上的航行。當水流順勢而來時,沒有因航行的輕松而喪失危機和奮鬥意識;當波濤洶湧之時,也沒有因奮楫逐浪耽誤了沿途風景的觀賞而感到遺憾。
從不給自己設限,永遠奮鬥在路上。對自己的人生有着清晰的規劃,對自己的未來有着無限的暢想,楊秀芹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保持着高度的清醒和獨立。當有人說“夢想要屈服于現實”時,楊秀芹選擇放棄畢業即工作的大好機會,走上漫長而寂寞的學術研究道路;當有人說“不做沒有把握的事”時,楊秀芹放下已經取得的成就,轉身走向另一座陌生的城市、學校,默默展開自己人生的又一篇章。這樣一份永無止境的追求,是對生活赤誠的熱愛、樂觀的設想,更是對自己嚴格的要求、嚴苛的标準。
每一次華麗轉身的背後,都是過硬的本領和厚實的能力在做支撐。楊秀芹借用教育經濟學中“人力資本”的概念提到,“人力資本越豐厚,儲存越多,競争力越強”。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深深紮根,久久為功,才能在機會到來之時,有足夠的底氣和資本去抓住機遇,實現蛻變。
動靜協調有緻,堅守初心不變。靜止是楊秀芹對學術的态度、對教學的熱忱。從在華中農業大學的第一份工作到如今執教于中央民族大學,二十多年以來,楊秀芹從未離開過高校,始終堅守在教育的第一線,一步一個腳印地踐行着教書育人的初衷。運動是楊秀芹向上的追求、自我的突破。不甘現狀是一種奮鬥的野心,理性的剖析,勇敢的嘗試。在楊秀芹的世界裡,追求沒有止息,成就沒有天花闆,永遠在路上。
(資料來源:校友口述、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官網)
(本文已經校友審閱)
文字記者:熊振君
網站編輯:陳柯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