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鄧猛,男,1969年出生,湖北大悟人,華師教育學原理1994級碩士研究生。現任華東師範大學融合教育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研究會融合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武漢市2008年度五四青年标兵。美國“國際特殊教育協會”成員,并任該協會學術期刊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國際特殊教育協會雜志)編輯;SSCI索引期刊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等十餘份期刊特約審稿專家。美國印第安納大學訪問學者;喬治亞南方大學富布萊特(Fulbright)訪問研究學者;紐卡斯爾大學訪問學者。2010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獲得者。
緣結特殊教育
1987年,鄧猛以優異的成績被北京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專業錄取,同年,北京大學通過全國高考招收了21名殘疾大學生,這是殘疾學生第一次可以和正常學生一樣參加高考并進入大學。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大衆對于特殊教育的認識少之又少,剛入學的學生基本沒有人知道特殊教育是什麼,鄧猛也是在入校後才知道,當時的特殊教育通常被理解為殘疾人教育。
2014年國務院頒布《第一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年頒布《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22年又出台了《“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随着國家對特殊教育事業的愈發重視,目前,殘疾人兒童接受公平優質的教育的權利得到了更多法律保障,融合教育的發展質量也穩步提升。
特殊教育事業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無人問津,到現在得到社會廣泛支持,其中四十年的風風雨雨,是中國特教事業筚路藍縷,奠基立業的艱難征程,也是鄧猛矢志不渝,持續奮鬥,獻身特教事業的年華歲月。
桂子山蔭庇下的成長
1991年,從北京師範大學畢業的鄧猛被分配至華中師範大學教育系工作。初來華師的鄧猛人生地不熟,但在時任特殊教育教研室主任鮑碧君教授的熱情接待下,他很快融入到了教育系中。“鮑老師在各方面給予我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指導,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記憶。”時至今日,鄧猛依然感懷鮑老師的照顧。
鄧猛在華師的工作很快就進入了正軌,工作之餘的他依然勤學,在被碩士研究生錄取後,他師從王坤慶老師學習教育學,在這期間,教育學院的郭文安老師、孫綿濤老師、廖哲勳老師、楊小微老師、羅亦超老師等也都對他的學業和生活給予了指導和幫助,讓他受益終生。
在羅亦超老師的帶領下,英語水平優異的鄧猛開始參與至亞洲聯合基督教董事會與華師的合作項目中,更在碩士畢業後獲得亞聯董的資助,前往美國印第安納大學開展為期一年的學術訪問。回國後,鄧猛繼續在華師任教,随後赴香港大學讀博,曆任副教授、教授、教育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
時任華師外事處處長的宋淑蕙老師,社科處的石挺處長非常關注和了解國際特教事業的發展情況,對華師的特教專業和特教專業的年輕人都給予了長期的堅定支持。鄧猛坦言,如果沒有他們的支持,自己可能沒法走得那麼遠,那麼順利。
2007年鄧猛被選為美國喬治亞南方大學富布萊特訪問學者,2011年成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獲得者,被引進至北京師範大學。
“我把整個青春歲月都獻給了桂子山,桂子山也成全了我和我的職業生涯。”在華師近20年的光陰,是鄧猛珍貴的财富,桂子山上的寶貴經曆為他未來的發展打下了深厚基礎,令他留戀不已,感激不盡。
華師人的特教路
回憶起華師特殊教育專業的發展,鄧猛感慨萬千。華師的特教專業在起步階段發展很艱難,當時社會對特教的理解接納程度不高,特教的發展基礎十分薄弱,但華師依然有許多老師非常支持特教專業發展。比如從事外國教育史研究的楊漢麟老師曾前往國外訪問交流,了解其他國家的特殊教育發展情況,回國後承擔了部分特教專業的課程,為華師的特教專業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鄧猛在教育學院工作的那些年裡,當時的丁烈雲書記與馬敏校長對特教專業高度關注,先後促成了華師與丹麥特教學者的合作交流,華師與美國南方喬治亞大學的師生互派交流項目,開展了關于特殊教育的國際會議,國際合作成果豐碩,在國内外的特教領域産生了很大的影響力,推動了國内特教事業的發展。
一代代華師人埋頭耕耘,接續奮鬥,為特殊教育專業奉獻自我,他們不計回報的精神深深打動了鄧猛,也更加堅定了鄧猛對特殊教育的那份執着。沐浴着華師的文化氛圍和學術風氣,鄧猛在特教領域努力生根、發芽、成長。從特殊教育到融合教育,不變的隻有鄧猛為特殊群體謀發展的赤誠之心。
文字記者:冉瑷文
網站編輯:張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