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馬永霞,女,1963年5月出生,遼甯沈陽市人,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系2002級博士研究生,現為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教育學一級博士點學科責任教授組長,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校人文與社科學部委員,2014年入選北京市“四個一批”人才。任韓國首爾大學兼職研究員,德國斯圖加特大學高級訪問學者。兼任全國教育經濟學會常務理事,高等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等職務,擔任高校教育管理等多個CSSCI雜志評審專家。主要從事教育經濟與管理研究和高等教育研究和教學工作,獲得校級研究生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主講本科生《創新創業教育》獲得第六屆迪文優秀教師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社科基金項目等省部級以上20餘項。獲第三屆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優秀成果二等獎,以排名第一獲得國家及省部級以上獎勵3項。在《教育研究》等雜志及重要會議發表論文80餘篇,其中部分文章被《新華文摘》《高等學校學報文摘》轉摘,被“人民大學複印資料”複印,以及被SSCI檢索。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著作、教材20餘部(合著、主編、副主編、參編、參譯)
師道相傳,薪火不滅
師道的傳承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第一次接觸到範先佐教授,是在1997年全國教育經濟學年會上,範先生作為全國教育經濟學會的副理事長,組織會議并進行了精彩的發言。”此時的馬永霞已是從教十年有餘的教師,作為受邀嘉賓來參加會議。範先生溫文爾雅的學者氣度和卓越精湛的學術能力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後的每一次年會上,馬永霞都能領略到範老師謙謙君子的風采,并獲得契機參與到範先生的教育經濟學教材編撰工作中,更加深切地體會到了範老師嚴謹負責的治學态度。仰慕的名師和深造的想法,讓馬永霞毅然選擇了報考華中師範大學的博士生,并如願成為範先佐教授的門生。
2002年,馬永霞正式進入華師。在這片愛的土壤上,學術研究的種子紮根發芽,破土生長;同學交往和睦融洽,同門情誼溫馨珍貴。入學後範老師的言傳身教,不僅為馬永霞日後的學術成長軌迹指明了方向,也鑄造了其精益求精的學術态度。“範老師曾說,寫文章發表出來,就是一輩子印刻在紙上,一定要嚴謹。”以初心,緻匠心。這份對學術的認真,也成為馬永霞在相關領域取得累累碩果的思想前提;範老師的諄諄教誨,也被馬永霞銘刻于心,在指導自己學生時,也常常引用範老師這句話。
“在求學期間,有幸得到當時71歲的高齡郭文安教授面授,先生依然兢兢業業地堅守在三尺講台上,傳道、授業、解惑”。“認真上好每一堂課”是郭教授留給馬永霞最深的印象。不敷衍潦草,不馬虎将就,用心對待每一個課堂,是對教育職業的敬畏,更是對育人事業的負責。華中師範大學僅僅三年的博士生學習,像燈塔一樣照亮了馬永霞後續的學術方向,使其成為了北京理工大學教育學科的帶頭人。
燈燈相傳,如一燈燃千燈。懷揣着同樣的師者情懷,馬永霞用真心對待每一個學生,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态,幫助學生解決學業上的困難,盡心盡力地為學生服務,多次被評為博士和碩士優秀論文指導教師。在學校舉行“我愛我師”的評選活動時,憑借着和藹可親的良師益友形象,馬永霞一直高票獲選“學生最喜愛的老師”。這不僅體現了馬永霞教學工作上的成功,也說明了講台下的馬永霞真正地走進了學生的内心,成為了學生信任、依賴,可以推心置腹的老師。
工作至今,馬永霞從事高等學校教師的教齡已達36年,累計培養了80餘名碩博研究生,著書立說,并助力新一代青年力量從北理走向更加廣闊的平台,是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領域的知名學者和導師。
學無止境,生無所息
學術的鑽研和知識的獲取是一場永不停息的奔跑,一棒接一棒地交替前行,一個階段接一個階段地向上攀登。
馬永霞1986年本科畢業,并留校到當時的教育系任教。在攻讀碩士階段,馬永霞兼學生身份和沈陽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師一職,學習和教學兩手抓,初步積累了高校的教學經驗;2005年從華師畢業後,馬永霞前往北京理工大學從事教學工作,其間于2011年受韓國高等教育财團的資助,赴韓國首爾大學教育學院兼職研究員,并受邀參加了中日韓三國的高等教育評估研讨會等學術活動;2016年獲國家留學基金委項目資助,作為高級訪問學者前往德國斯圖加特大學教育科研所與索索ZINN教授進行合作研究,建立了聯合研究中心來聯合培養博士。
從沈陽到武漢,從北京到海外,馬永霞的學術曆程從來不是一條單向度的直線,而是身份的不斷切換、經驗的不斷累積,領域的不斷拓展,集百家之長補一家之阙。豐富的學習和實踐經驗是馬永霞進行理論研究的源頭活水,對拓展思維和創新視角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馬永霞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教育經濟與管理、高等教育、高校就業創業與人才培養等方面。高等教育人才是國家建設和民族發展的後備軍,如何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直接關系到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成效。随着我國教育政策的優化調整,越來越多的高等教育畢業生進入到就業市場,能否物盡其用,人盡其才,不僅關系到畢業生個人的前途,家庭的希望,更涉及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教育的投資和成本回報率。基于此,馬永霞深入探析高校畢業生的培養模式、就業能力、薪酬期望、就業區域等相關問題。切入現實困境,結合當下就業市場信息不對稱和多重分割的狀态、“新工科”“雙一流”“供給側改革”等教育熱點,為教育經濟發展、就業創業問題、人才流動去向提供了具體可行的方案。對于化解高等教育需求主體間的沖突與矛盾、解決多元主體利益沖突的高等教育供求結構失衡問題,以及探索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國際化進程都具有重要意義。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猛虎的氣象窺見于傲人的成就,薔薇的格局脫胎于質樸的生活。
性格上的刻苦與堅韌,是激流中逆水行舟的船槳,更是學術上精雕細琢的筆刀。嚴以律己的生活态度,作用到學術上,成為了馬永霞衡量工作質量的重要标尺。迎難而上、知難而進,克難攻堅才可沖雲破霧;反複推敲、仔細琢磨,千錘百煉方能打磨精品。
從質樸中提煉價值,從平凡中發現旨趣。計劃表上密密麻麻的任務安排,無縫銜接的學術讨論和課堂授課,在日複一日穩步前行的步調中,馬永霞從不倦怠于相似的生活,而是一直成長在追求完美和創新的路上,力求将有限的時間賦予無限的可能,将樸素的生活經營得活色生香。
立人先立德,樹人先樹品。師德是教師素質的靈魂。螢火燭光,微以緻遠,教師的一言一行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受教育者産生深遠持久的影響。馬永霞始終秉持着“做學問首要是做好人”的原則,将立德樹人的價值理念貫徹到教學工作和育人活動中,以身作則陶染着學生的精神品性,用切實的行動诠釋了“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的現實要義。
不為繁華易匠心,不舍初心得始終。在熱度化身成功捷徑的潮流下,馬永霞自始至終堅守在高等教育經濟學的領域範圍内,潛心專攻而不動搖。“鑽孔在深不在多”,擇一事終一生的工匠精神,是在日居月諸中修養出的一種氣度,更是不為名利遮望眼的學者風範。
參考資料:
①北京理工大學官網
②馬永霞.多元主體利益沖突的高等教育供求結構失衡[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6(02):17-20.
③馬永霞.高等教育供求主體利益制約下的大學生就業市場配置[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01):63-65.
(已經校友審閱)
圖文記者:熊振君
網站編輯:高建瓴
審讀人:黃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