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譚貞,女,1965年4月出生,河南泌陽人,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英國班戈大學高級訪問學者。華中師範大學教育管理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獲教育學博士學位,1984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産黨,1986年7月參加工作。曾任黃淮學院國際交流合作處處長、國際學院院長,黃淮學院副院長、院長(正廳級)。現任河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河南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正廳級)。
以熱愛為底色 躬耕教壇見真抱負
才者德之資,德者才之帥。36年的從教經曆,譚貞以德立身、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服務國家教育戰略的偉大事業中。沿着她追求理想起飛的軌迹,黃淮學院——華中師範大學——英國班戈大學,探索不止、止于至善,為國家培育英才是她不變的初心;追尋她執着教育的道路,高校任教——海外留學——管校治校,明志緻遠、夢想無限,辦人民滿意教育是她不變的目标。在譚貞的奮鬥詞典裡,不斷變換的是人生角色,始終不變的是她對黨的教育事業矢志不渝的忠誠。
懷赤子之心,她勤于鑽研。她潛心從事教育政策、高等教育國際化、高校轉型發展等研究,多年來,在立志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的同時,專注科研,在國内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30餘篇,出版著作5部,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省部級課題8項。獲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
立報國之志,她樂于進取。她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神聖使命,圍繞高校改革發展重點工作任務,加強學校核心競争力建設,不斷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在她的引領下,黃淮學院聚焦“建成特色鮮明的應用型本科高校”目标任務,學習借鑒國内外應用型大學辦學治校好思路、好舉措、好經驗,找準發展路徑、特色優勢,提升了師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走轉型之路,她勇于探索。她将高校轉型發展前沿理論研究與治校管校有機結合,使黃淮學院成為教育部首批應用技術大學戰略改革研究試點院校,發揮了示範引領和帶動作用。她以國際視野謀劃産教融合之路,承擔了被譽為中國高等教育 “達沃斯”的前六屆“産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的籌備和組織工作。黃淮學院作為成功承辦論壇的東道主,八年來持續放大論壇效應,産教融合發展的路子不斷走深走實,被評為教育部應用技術大學改革戰略研究試點院校、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河南省首批示範性應用技術類型本科院校,獲批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首批國家級衆創空間、中國大學生創新創業産學研合作創新示範基地等,展現“黃淮速度”、打造“黃淮标準”、呈現“黃淮質量”。
以擔當為責任 追求卓越見真功夫
擔當是一種品德、一種境界、一種催人奮進的力量。無論是教學、科研還是行政管理,譚貞以擔當為己任,展現了新時代高校管理者的幹勁、韌勁和闖勁。
她心系基層聽呼聲,在黃淮學院設立校長信箱,成立信訪辦,通過師生座談會、與學生餐叙等,了解師生的思想動态,切實解決他們的所想所盼。對師生反映的家屬院髒亂、科研平台不足、考研自習室不夠、食堂肉菜減少、體育場燈光不亮等問題立行立改;對師生反映的校區就醫難、停車難、教室衛生間條件差等問題,第一時間研究、克服困難抓落實,新建了校醫院、生态停車場,改造了智慧教室、衛生間,師生反映的問題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落實。
她完善機制謀未來,圍繞黃淮學院辦學定位、辦學目标,科學謀劃,健全完善學校治理體制機制以及内部治理結構,她帶領持續完善以學校章程為核心的現代學校治理體系,建立健全了學術委員會、教學指導委員會、學位評定委員會、生物技術與醫學倫理委員會、教學督導委員會等機構。運用系統思維、法治思維,增強謀劃未來的能力,提升學校管理治理效能,統籌推進學校改革發展事業。
她開放合作闖新路,開放辦學是中原高校實現戰略性發展的重要任務,她帶領黃淮學院一班人,認真研究國家高等教育開放戰略,确立了該校“地方性、國際化、開放式、應用型”辦學定位,積極開展中外合作辦學,與英國、印度等國家的高校共同舉辦6個本科教育項目和6個專科項目,使得黃淮學院的中外合作辦學規模和質量在全省高校位居前列。
她産教融合促發展,全力推動黃淮學院産教融合、校企校地合作,助力地方産業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發展。短短幾年,校地聯盟合作單位擴展至246家,新建了51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2個校企合作項目入選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校企合作雙百計劃”典型案例。
以奉獻為誓言 奮鬥路上見真勁頭
行遠自迩、精深求是,不管身處何種崗位,譚貞都高揚奮鬥之帆,以奉獻成就夢想。到河大工作以後,作為負責行政日常事務的副校長,她以目标和問題為導向,堅持重大問題、重要事項親自調研部署、親自協調督辦,經常帶領有關部門負責同志深入一線,圍繞“建設一流學科、培育一流人才、彙聚一流團隊、搭建一流平台、産出一流成果”等工作進行調研論證,精準施策、雙向發力,有針對性地破解了部分制約學校“雙一流”建設的瓶頸問題。在學校黨委領導下,她和班子成員協調一緻,團結帶領廣大師生踔厲奮發、笃行不怠。
實施一流學科培育計劃。瞄準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峰學科,培育新興和交叉學科,複興傳統骨幹基礎學科,深入推進哲學社會科學振興,鞏固中文、曆史、哲學等學科的優勢地位,凸顯體育、藝術等特色學科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傳承作用,學科建設水平顯著提高。
構建一流人才培養體系。依托學校省部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實施科教協同育人,積極創建國家級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基地和研究中心,深入推進“四新”建設和“明德計劃”實驗班建設,深化本碩一體“菁英計劃”,完善本碩博貫通式培養和國際聯合培養博士生項目,優化與國内外高水平科研機構合作,持續提升了人才培養層次和水平。
彙聚一流科研創新團隊。通過實施“111”人才強校工程,調整優化人才政策和舉措,進一步提高人才政策的精準性和吸引力,有序擴大一流師資隊伍規模。實施科技創新團隊建設計劃、領軍人才精準引育計劃、優秀青年人才培育計劃、專職科研隊伍擴展計劃、師德師風建設計劃等,為河南大學的發展奠定雄厚的人才基礎。
搭建一流科研創新平台。圍繞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需求,通過構築“湖河灣”實驗室體系,實施“五重五工三基地”建設計劃,在建設好已有國家重點實驗平台的同時,瞄準新材料、光電信息、信息技術、生物醫學等領域,創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瞄準新文科發展方向,建設現代化綜合性新文科實驗室,發揮好國家和區域戰略科技重要支撐作用。
産出一流原創性成果。瞄準國際學術前沿、“卡脖子”技術、關鍵共性技術,依托院士等高水平學術帶頭人,彙聚國内優勢科研資源,在生物固氮、量子科學等領域,梳理、凝練、設置一批一流課題,全力支持優秀青年教師開展創新性科學研究,力争取得一批重大創新成果和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關鍵共性技術,産出一批國際領先水平的原創性成果,不斷擴大學校的社會影響力。
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社會的道德大廈需要教育者去支撐,時代的文明高度需要奮鬥者去标注。譚貞将教育之大志、治學之大智化為春雨、潤物無聲,勾勒了新時代高校的大治宏圖,大寫了“今美于昨,明日複勝于今”的教育美篇!
審讀人:黃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