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孫綿濤,男,1949年生,湖北武漢人,哲學博士,教育管理學家,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1991年起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80年畢業于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後留學日本廣島大學,作為富布萊特學者在美國哈佛大學做研究和講學,在香港大學攻讀哲學博士學位,是香港大學傑出校友。曾任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系主任、教育科學學院院長、教育學科學術帶頭人;之後任沈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教育經濟與管理研究所所長、遼甯省A類一流學科教育學一級學科學術帶頭人、遼甯省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教育管理中心學術帶頭人、遼甯省教育政策與法制研究中心主任、遼甯省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委員會教育法制建設研究基地學術帶頭人、遼甯省人大常委會基層立法聯系點負責人、遼甯省高等學校新型智庫教育改革與教育效能研究院院長、遼甯省優秀專家、沈陽市領軍人才;現任浙江外國語學院特聘教授、教育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政策法規調研協同基地學術帶頭人、教育部民族地區教育評價重點研究基地學術帶頭人、教育部政策法規司咨詢專家、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現代教育管理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全國教育效能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教育管理學科專家組成員、世界銀行教育項目評審顧問、國際多家教育學術雜志的編委等。
孫綿濤在任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系主任和教育科學學院院長期間,為教育學科的學科建設、專業建設、隊伍建設和社會服務做出了重要貢獻,為學院後續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被引進到沈陽師範大學出任教育經濟與管理研究所所長後,進一步創新了學術研究組織詩意的學術文化和學術研究組織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将研究所建設成為了在國内有重要影響在國際有一定知名度的研究機構,為沈陽師範大學的學科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遼甯及國家的教育改革做出了傑出貢獻。
創新教學為國育才
三尺講台存日月,一支粉筆寫春秋。在教書育人的實踐中,孫綿濤創立了“六個基本(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框架、基本邏輯、基本問題、基本感受)教學方法,形成了“一杯茶,一支筆,不帶任何講稿”的獨特教學和演講風格,深受學生和聽衆普遍歡迎,孫綿濤在多年的教學探索中獨創了“詩意課堂”人才培養模式,創造性地把最能诠釋中華文化語言藝術的詩詞與完美體現學科邏輯的框架式教學法有機融合,以詩動情,以詩立德,用詩的語言帶領學生不斷前行,在課堂中師生之間一同研究學術、彼此吟詩唱和,用框架式教學法構建知識體系,以詩的藝術與同學們進行情感交流,諄諄如父語,殷殷似友親,融合了師生間的感情,創立的追求真善美的詩意的課堂文化,提升了同學們的審美情趣和人生境界。孫綿濤是我國最早招收教育管理碩士和博士的學者之一,在幾十年的教育教學中培養了不計其數的本科生,200多名碩士生和20多名博士生。不少學生成為省部和司局級領導幹部、大學黨委書記和校長、學院院長、大學教授和各行各業的骨幹。在長期的教學實踐探索的基礎上,孫綿濤出版了反映自己教學風格和教學模式的《教什麼,如何教,教得如何——孫綿濤課堂教學藝術探索》教學研究專著。
孫綿濤在教育這塊土地上耕耘多年,在前進的道路上始終保持着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不斷提升政治素養,堅守着自己作為學者和師者的身份,從未有一絲動搖。2014年,他被沈陽師範大學評為潛心治學的優秀共産黨員。2018年,被評為沈陽師範大學優秀教師。2020年,全國上下全力進行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疫情面前,各地學生所處的成長環境和接受教育的形式都發生了改變。面對這一變局,孫綿濤在《中國教育報》對他的采訪中針對諸多問題給予啟發性回答,幫助家長、教師和學校管理者因時而動,更好地守護學生健康成長。他提出,疫情防控中出現了許多正能量素材,這都是很重要的教育資源,有利于學校開展“四個自信”教育、團結協作精神教育、維護生态平衡的意識與行為教育等。針對網課教學出現的教學管理問題,以及學校管理在管理内容、管理要求和管理方式等方面面臨的巨大挑戰,孫綿濤強調各項措施的落實,絕不可以掉以輕心。他借助現實案例,建議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進行了積極探索,從多個方面制定具體措施來加以解決,建立為學生成長護航、學習保障的健全管理機制。
潛心學問探索理論
孫綿濤在近半個世紀的學術生涯中,秉承“上得去,下得來”的學術追求和“坐得住、讀得進、想得深、寫得出”的學術堅守,潛心治學,重視研究方法論和基礎理論的新探索,在教育與教育管理基本理論、教育政策與教育法規、教育行政與教育效能、教育治理與教育組織行為等領域進行了諸多原創性研究,卓有建樹。獨立撰寫和主編《教育範疇論》《教育管理學》《教育管理學——理論與範疇》《教育管理哲學》《當代西方教育管理理論流派》《中國教育改革規律研究》《The Concept of Tizhi in Chinese Education(中國教育體制論)》《教育政策學》《教育政策分析:理論與實務》《高等教育學》《教育行政學》《教育組織行為學》《教育效能論》和《教育管理原理》等中英文專著和教材37部,其中有5部為國家級教材。在國内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250餘篇,其中在《教育研究》和“Compare”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等國内外權威學術雜志上發表重要學術論文50餘篇。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以及教育部委托重大項目26項,省級項目6項,國際合作項目5項,國内合作項目10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獎33項,其中獲省級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2項;獲全國高等學校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2項,獲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等。
孫綿濤主要理論貢獻是,1986年主譯了《教育組織行為學》(此書被國家教育委員會列為全國高等學校教學參考用書),首次将教育組織行為學引入中國;1991年至1997年主編的《當代教育管理科學叢書》15部,為建立中國的教育管理學科的理論體系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創立了教育管理學科論、教育管理活動論、教育體制論、教育機制論、教育管理觀念論、教育管理人論“六論”的理論體系、理論範疇和理論邏輯,提出了中國的教育體制理論、人本質相對自由的學說和主體教育管理觀;1989年出版了我國較早的《教育行政學》專著,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行政學體系;1997年出版了《教育政策學》,是我國較早出版的教育政策學之一,對教育政策的本質、價值和國家教育政策的體系等理論問題進行了探讨,提出了關于教育政策分析主要包括教育政策内容、教育政策過程、教育政策價值和教育政策環境的理論分析框架。他還是我國較早參與教育立法的學者之一,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就參與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等國家教育法的調研、起草和修訂工作,對教育法劃分的方法論及教育法的體系和結構提出了新的見解;上世紀90年代初參與了由美國、英國等國參與的大型國際課題“國際教育效能研究”,并于1994年率先在《教育與經濟》上發表《學校效能初探》的學術論文,近年又對教育效能的内涵與外延、教育效能理論的發展,教育效能的研究及評價等問題進行了新的探索,構建了新的教育效能的理論體系,出版了我國大陸第一部教育效能方面的專著。孫綿濤教授所創立的理論體系及所提出的許多理論觀點,在學術界産生了廣泛的學術影響。
孫綿濤教授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多次被國家教育部邀請參加或主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教育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終身學習法》《2010-2020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高等學校學術委員會規程》及《中小學管理評價系統設計》《中國民族教育藍皮書、白皮書》等國家重大教育政策法規文件的調研、起草和修訂工作,對國家教育改革做出了貢獻。
孫綿濤的學術成果在國際上産生了較大的學術影響,享有良好的學術聲譽。他有英文著作《The Concept of Tizhi in Chinese Education》,經意大利Facolta Scienze della Formazione Universita大學的Filippo Spagnolo教授翻譯成意大利文版,于2010年10月由意大利Edizioni Centro Studi Erickson出版公司出版發行;2003年,世界著名教育哲學家,自然連貫主義(natural coherenism )的創始人,澳大利亞南威爾斯大學教授Colin Evers教授認為:孫綿濤重大的理論創新在于首次創立了體制理論,首次論證了體制對于組織變革和組織決策的重大作用;2005年,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中國教育問題研究資深專家娜·葉·鮑列夫斯卡亞教授以“教育改革的體制理論:中國的經驗與啟示——讀孫綿濤教授的《中國教育體制論》”為題,對孫綿濤的上述英文著作撰寫了長達一萬多字的書評。作者認為:這部學術著作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而且還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作者不局限于構建理論體系,他把自己的理論模式應用到中國當前的教育改革之中,他所研究的“體制理論模式”不僅為中國的教育體制改革提供了一個清晰系統的思路,也有助于其它國家設計教育改革。
此外,孫綿濤多才多藝,還出版了《古林齋吟稿》《詩意文化和詩意人生》《詩意的學術殿堂》《疫情詩詞百首—— 一位大學教授武漢封城後的情思》等四部詩集,及錄有《孫綿濤教授歌唱專輯》一部。
孫綿濤紮根東北近二十載,堅守在教育領域,一步比一步走得堅實,一程又一程收獲發展。他的為人、為學、為師,抑或是行政和學術帶頭人都赢得了一緻的口碑,獲得了高度贊譽。2021年,年事漸高的他由于身體不适北方氣候,在完成沈陽師範大學的聘期之後,繼續回祖國南方發揮餘熱,作為特聘教授被引進到浙江外國語學院擔任教育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相信他會為教育學科的發展和我國的教育改革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繼續書寫屬于華中師範大學傑出校友的新篇章!
圖文記者:陳楠 戴逸文
網站編輯:張萌
審讀人:黃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