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融媒體中心訊(通訊員 謝涵) 2023年5月25日上午,2022級高等教育學專業研究生在田家炳教育書院513A舉行了2022-2023學年第一次讀書分享會,主題為“與書為友,悅讀人生”,分會負責人謝涵同學主持活動,魏曉薇、王菁和謝涵三位同學進行讀書分享。
魏曉薇同學結合趙林的《西方文化概論》作分享,對該書的創作背景及主要内容進行了介紹。作者認為,當今大學日益受到功利化和實用化的影響,如何在培養專業人才的同時培育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懷,是中國大學的管理者和為師者的重要任務。而這一任務應主要依靠哲學、史學、文學等人文學科在大學中開設通識課程得以實現,西方文化概論無疑是相當重要的課程。
該書将西方文化分為三個部分,即古希臘羅馬文化、中世紀基督教文化、西方近現代文化。第一部分解釋了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發展的内在邏輯和精神軌迹;第二部分側重于探讨基督教與西方文化之間錯綜複雜的本質聯系;第三部分從三大文化運動入手,展示了西方近代國家主義和科學理性的勃興曆程,對西方近現代社會的各種重要思潮和文化運動的發展狀況進行全面俯瞰。
王菁同學結合卡勒德·胡賽尼的《燦爛千陽》作分享,對該書的創作背景及主要内容進行了介紹。該小說以20世紀70年代的阿富汗戰亂為背景,講述了兩個阿富汗婦女相依相扶抵抗苦難生活、不斷追求希望與夢想的感人故事。書中的主角瑪麗雅姆是一個命運多舛又堅韌頑強的女性,作為私生女自小被親生父親遺棄,少女時期被迫嫁給老鳏夫拉希德,長期遭受家暴折磨。在命運的捉弄下,瑪麗雅姆無奈與鄰居家因戰争成為孤女的萊拉成為家人、共侍一夫。兩個悲苦的女人在長期相處中由敵對到結盟,彼此依靠慰藉,共同抵禦生活的艱辛和丈夫的殘暴。在萊拉的青梅竹馬塔裡克出現、萊拉将被拉希德置于死地之際,為保護萊拉,瑪雅姆麗毅然一鍬結束了拉希德的生命,以自己的死刑換取了萊拉的新生。戰争結束後,萊拉懷着與瑪利雅姆的亡靈在一起的心願,帶着孩子回到喀布爾,開啟了新的生活。
這實際是一部阿富汗忍耐的曆史,個人要忍耐饑餓、病痛的約束;家庭要承受戰争的創傷、難民的流離失所;國家要忍耐前蘇聯、塔利班與美國的戰争。在戰争面前,人是渺小的、脆弱的,但也是堅韌的、強大的。正如書中那句“人們數不清她的屋頂上有多少輪皎潔的明月,也數不清她的牆壁之後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盡管身處漫長絕望的黑夜,但女性們仍心懷善良和希望,堅強地與苦難作鬥争,努力追尋光明和燦爛,哪怕以生命為代價!
從書中回到現實,戰争并未離我們遠去,部分國家仍在局部戰争中苦苦掙紮。硝煙彌漫、滿地難民的悲慘景象,正如近代史上水深火熱的中國舊社會。閱讀本書,能讓人們意識到“我們并非生活在一個和平的世界,而是有幸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作為新時代的女大學生,我們唯有珍惜時代和國家賦予的大好機遇,展現巾帼風采,貢獻女性力量,方能不辱使命、不負韶華!
謝涵同學結合羅納德·巴尼特的《高等教育理念》作分享,對該書結構進行梳理,全書共分為五大部分,主要内容圍繞自由高等教育的本質、公理基礎、關鍵概念及重建策略展開,對應闡釋了高等教育的本體論、認識論和實踐論。巴尼特先生認為,重建和實施自由高等教育理念,關鍵在于明晰高等教育理念蘊含着保證思想自由的解放思想。然而這種解放思想的認識論和社會學基礎均受到削弱,故其從文化、理性、研究和學術自由四個關鍵概念入手,提出回歸自由高等教育的可行性建議。隻有通過學生批判性的自我反思、開放性學習、學科交叉、在課程領域融入哲學和社會學的視角,才能重建自由高等教育理念,進而實現高等教育的解放承諾。
本書的特色在于研究視角的突破與研究内容的創新,前者體現為将社會理論、科學哲學、批評理論、教育社會學和知識社會學等理論學說融于一體,提供了教育理論研究的新路徑;後者體現為建構了“高等教育自由解放觀”,使高等教育理念的探讨重心由“大學”回歸“高等教育自身”,實現了教育的“本體論轉向”,并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高等教育理論體系。謝涵同學還就如何處理高等教育理念與現實社會、教學與研究、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之間的關系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圖文記者:謝涵
網站編輯:喻臨風
審核:張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