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融媒體中心(通訊員 付嘉偉)2023年5月22日上午,由天津師範大學教授、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市高校學科領軍人才李洪修教授為我院學子帶來的《重拾知識與價值--課程思政的知識社會學機理與實現路徑》專題講座于田家炳樓601室順利舉行。講座由姚林群副教授主持,白穎穎博士等與我院學生參加了此次講座。
李洪修教授指出,在“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與“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背景下,課程思政的培根鑄魂價值愈發凸顯。課程知識的社會性作為課程具備思政功能的重要前提,厘清課程思政的知識社會學機理有助于全面推進“大思政”格局建設。李洪修教授指出知識社會學為課程思政的實現提供了現實可能性。為了破解課程思政在知識教學中碎片化、形式化等系列問題,需厘清課程思政在課程知識的生成、選擇、組織及傳遞過程中如何共在共融的問題。根據知識的價值負載性與知識的社會建構性,知識社會學為課程思政提供了新的分析路徑。關于知識的價值負載性,課程知識是對人類公共知識的選擇,被視為具有價值負載的傳播中介,其背後所隐含的意識與價值觀念,在教學中得以實踐與傳遞。關于知識的社會建構性,知識作為對現實社會“觀念的凝聚”,所蘊涵的價值信仰、思想觀念與社會情境、實踐有着廣泛的聯系。
随後,李洪修教授根據伯恩斯坦三種不同場域的知識表達介紹了課程思政在知識社會學視域下的内在機理。“生産場域”是生成合法性知識的主要場所,包含對客觀世界的理性認知,或體現特定時期意識、觀念的場所。具有公共價值的合法性知識透過與社會價值觀念、集體信仰的聯系與互動,蘊含着特定曆史時期較為穩定的價值傾向、倫理風尚和道德信仰。“再脈絡化場域”主要通過對符合公共價值的知識進行組織與設計,完成對學校課程知識的選擇、編制與審查,形成一個與知識學習與道德信仰相關聯的、并與真實世界相對應的文本參照系統,最終将價值目标融入課程知識範疇。“再生産”強調“課程即實踐”,強調受教育者通過社會事實進行積極理解和意義建構。課程知識的傳遞基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互動的一般邏輯,并通過“教學這一溝通(社會交往)、合作、對話的活動”,與社會情境中的道德追求相聯系。
最後,李洪修教授就知識社會學視域下課程思政的如何實現提出具體建議。第一,尊重課程知識的屬性,把握課程思政育人的内生路徑。轉變對于課程知識的客觀中立、價值中立及道德中立等看法,正視課程知識的價值負載性,将有價值的知識納入到學校課程體系之中來。第二,關注不同形态的課程知識,探索課程思政與社會境域的雙向互動。關注“靜态”的知識文本向“動态”的社會場域的還原,以及“動态”的社會境域對“靜态”知識文本的建構與更新。第三,增強不同類型課程知識的内在聯系,系統推進“大思政”格局。橫向來看,課程思政的實現需要關注不同類型的課程知識深層的價值聯系;從縱向來看,課程思政的實現還應關注課程知識的系統性設計。第四,轉變教師課程角色,實現課程思政的再生産。教師不但要成為課程知識的能動者,還要熟悉再生産場域中教學的規則與方法,以動态、綜合、适應化的知識統整結構應對社會外部的變化與發展,進而形成整體化的育人效應。
在随後的互動環節中,李洪修教授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一一做出了回應,解答了許多長久以來關于課程知識以及課程思政的困惑與問題,使在座學子茅塞頓開。最後,姚林群副教授代表教育學院衷心感謝李洪修教授親臨指導,李教授的講座内容充實、條理清晰、意蘊深刻,為華師教育學院的老師和學子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紛呈的學術盛宴。
圖文記者:付嘉偉
網站編輯:陳柯帆
審讀人:雷江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