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融媒體中心訊(通訊員 鄒紅軍 劉培怡)2023年4月21日,足球推荐最好的一个平台百年慶典系列學術活動之“新時代主體教育高峰論壇”在田家炳教育書院601會議室成功舉辦。來自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廣西師範大學、湖北大學、浙江外國語學院、湖北省政協理論研究會、華中師範大學等高校的百餘名海内外校友和師生參加了本次論壇,論壇設有601、403、905三個會場,線上線下同步。
教育學院院長雷萬鵬教授主持論壇,對海内外校友的撥冗歸來表示了熱烈歡迎。論壇以“新時代·新發展·新使命:主體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為主題,分為上下兩個半場。
上半場第一位發言人是足球推荐最好的一个平台92歲高齡的郭文安先生,作了題為《我的主體教育觀的回憶》的報告,聲情并茂、慷慨激昂地回憶了與王道俊先生之間的師生故事,回顧了自己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所做的主體教育理論探索,對各位學人所做的主體教育理論研究表達了高度認可,展望了未來主體教育理論的發展路徑。
浙江外國語學院特聘教授、華中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首任院長孫綿濤教授作了題為《中國教育之治的三重内涵》的分享,以詩歌的形式表達了對王道俊先生和郭文安先生兩位恩師的感激以及重回桂子山的激動,從公共管理的學科視角分享了對教育治理的新思考,并對教育學院的未來表達了殷切希望。
華南師範大學扈中平教授以《主體教育研究者必須具有主體性》為題進行了發言,指出了主體教育理論研究所面臨的困境和風險,并從中華傳統文化切入,反思了主體教育思想的理論與實踐影響力,回應了對主體教育理論的質疑,高度肯定了以王道俊先生和郭文安先生為代表的第一代理論開拓者的重要貢獻。
廣西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楊小微教授,作了題為《主體教育的時代使命與發展路向》的學術報告,回顧了主體教育的實驗探索,認為新時代主體教育發展需要新使命新定位,需要在與中國教育現代化的關系中開辟嶄新的發展路向。
湖北省政協常委翟天山教授以《關于主體教育思想發展和傳承的三點建議》為題,高度評價了主體教育理論,并給出了三點發展建議,包括建立多學科系統聯動格局以完善理論體系,回應新時代面臨的新課題,反思主體性的延伸與挑戰,并将其轉化為教師的行動意願等。
下半場共有六位發言人,湖北大學的靖國平教授以《學生成為智慧主體的活動方式和成長狀态》為題,由回顧學界關于“知識之上是什麼”的讨論入手,表達了對學生應具有的理性智慧、價值智慧、實踐智慧三重内涵的具體思考,吸收主體教育理論所提倡的主體姿态與進取樣态,落腳于學生發展的成人、成器、成己。
北京師範大學康永久教授,作了題為《作為一種主體意識的原初經驗——杜威哲學的現象學維度及其教育意蘊》的生動報告,康永久教授從笛卡爾的近代哲學轉向講起,經過康德“人為自然立法”的哲學革命、第斯多惠關于主動性的論述,抵達杜威的知識觀念;還以藝術與審美為例,說明尋找主體性教育的原初根基與未來發展方向可以從展示主體力量、重返生活世界、避免溝通斷裂等思想思源中獲得啟發,真正的研究需要以其選擇和努力緻力于自然的擴大和打開,這也是對本論壇的關鍵詞“主體性”的回應與彰顯。
華中師範大學王坤慶教授以《深化主體教育研究的構想》為題,分别從自身的學術道路選擇、學脈傳承與人才培養、研究的未來構想作了發言。王坤慶教授認為,無論是教育價值研究、精神教育還是教育研究方法論,都受到主體教育理論的滋養,曆經幾代人的發展,學脈枝幹愈發繁茂,正沿着王道俊先生和郭文安先生開辟的道路繼續前行,主體教育理論的未來發展既需要注重理論積累,也有必要立足中小學教育現場。
陳佑清教授以《主體教育視域中時代新人的形象及其培育過程》為題,從教學論視角出發,通過分析教育目的,提出了學習中心教學、教與學之間手段-目的的關系、學生素養的培育機制、能動活動的重要地位,這些成果都是對主體教育理論的繼承與發展。
郭元祥教授以《向生動的現實世界敞開:信息化時代主體教育的實踐感》為題,以“建立怎樣的世界觀、如何建立世界觀”為中心問題,分析了新時代深化主體教育理論發展所面臨的問題與機遇,指出教育需要締結學生與現實世界的關系,信息化時代需要警惕對現實世界豐富性、生動性、價值性的虛化。
杜時忠教授報告的題目為《人是制度的主體還是制度客體》,認為“人是制度客體”與主體教育理論倡導的“人是制度的主體”之間存在張力,主體教育理論研究需要在這一張力結構中深化對人的理解,并在社會曆史中達到兩種人之存在方式的相對平衡,發展主體教育理論需要做到“向上打通”和“向下打通”。
塗豔國教授對論壇作了總結,回望了主體教育理論的理論淵源與王道俊先生和郭文安先生的思想曆程,既肯定了報告的高度、深度、寬度與溫度,又總結了主體教育理論在新時代所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與新要求,表達了對三代學人的期待和對主體教育理論未來發展的展望。
論壇現場氛圍熱烈,主旨發言與互動回應此起彼伏,笑聲掌聲不絕于耳。在深厚的情感與熱烈的思想交鋒中,論壇圓滿落下帷幕。
圖文記者:盧良濤 王健 鄒紅軍 張萌 劉培怡
網站編輯:趙梓名
審讀人:田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