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融媒體中心訊(通訊員 鄒紅軍) 為積極響應學校加強基層教研室建設,發揮老中青傳幫帶的示範引領作用,促進青年教師專業發展與自我提升,2022年4月25日,我院公共教育學教研室聯合教育學教研室和教工一支部舉行了本學期第一次教學觀摩活動,張添翼副教授、鄒紅軍副教授等觀摩學習了董英副教授主講的《教育學基礎》課程中“我國的教育目的”的課堂教學。
董英副教授本次授課内容為“我國教育目的在普通中小學的實現”之“普通中小學教育的組成部分”。在上節課分析“德育、智育、體育”的基礎上,本節課重點探讨“美育”“勞動技術教育”以及“五育”之間的關系。她首先解釋了何為“美育”,強調了美育在促進人的身心和諧、全面發展中的作用,并結合美育在基礎教育中的具體表征、現實困境與未來路向進行了深入闡釋。在“勞動技術教育”的分析中,董英副教授特别指出,勞動技術教育既是關于勞動的教育,也是關于技術的教育,但我們往往較多關注前者,而相對忽視後者,後者的核心要義是延續馬克思與列甯的思想旨趣,将現代科技融入勞動技術教育中,勞動既是人的勞動,也是人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勞動。并且,勞動技術教育的内容不能停留于狹隘的勞動技術,而應該将勞動技術作為支點,引導學生煉就認識社會、回應社會、改造社會的“社會實踐能力”。
在對“五育”進行分析後,董英副教授重點引導學生理解“五育”之間的關系。她從我國中小學教育在處理“五育”關系上存在的問題入手,激發學生思考、參與讨論,進而探讨如何正确理解“五育”的關系。在讨論中,她指出在我國中小學教學實踐中,由于簡單主義、機械主義等的影響,長期存在将“五育”的理論範疇實體化以及厚此薄彼、重此棄彼等問題,如将“五育”理解為五種獨立的教育或學科、美育與勞動技術教育時間被智育接管等。
董英副教授認為,正确理解“五育”的關系,至少具有如下認識論意涵:其一,“五育”是一種理論劃分,不能将理論範疇實體化;其二,“五育”是立體的層次關系,不是平面的并列關系;其三,一個好的教育活動必定是體現“五育”和諧的教育活動,厚此薄彼、重此棄彼的結果是一損俱損,最終損害學生的全面發展。
課程結束後,張添翼副教授、鄒紅軍副教授等青年教師就本次課的内容以及如何上好《教育學基礎》這門課程與董老師進行了熱烈的讨論,紛紛表示受益匪淺,為本門課程的教學提供了有益借鑒,進一步激發了青年教師站穩講台、投身教學的熱情。
董英副教授長期從事本科生《教育學基礎》課程的教學與研究,曾獲教育部教學二等獎、華中師範大學教學獎等多次。她的授課注重基礎,以生為本,深入淺出,要言不煩,既具厚重的思考張力,也有深沉的現實關懷,将教育學放在理論與實踐的對話中理解、體悟,貼近學生所學、所思與所行,對青年教師對标自身、改進教學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
圖文記者:鄒紅軍
網站編輯:鄭意
審讀人:田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