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宣傳中心訊(通訊員 趙凱 代晗蕊)2020年10月24日下午15:30-18:00,由足球推荐最好的一个平台主辦的第四十三期“博導論壇”在田家炳樓601教室成功舉辦。山西大學社會科學處處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侯懷銀教授應邀以“中國教育學史應如何觸摸”為題做了一場學術報告。此次論壇由教育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申國昌教授主持,教育學院陳佑清教授、劉來兵副教授以及碩博研究生參加了此次活動。
講座伊始,侯懷銀教授結合自己40年的教育學研究經曆和27年擔任教育系主任、教育學院院長等教育管理的經曆,尤其是分享了他指導研究生的經驗,總結出了“四六三”,即“打好四個基礎”,即學好英語、練好身體、培植性格、用好時間;“做好六件要事”,即修滿學分、盡快開題、發表小論文、打磨大論文、考博或工作、找好伴侶;“依托三個支持”,即學院支持、家庭支持、導師支持。
接着,侯懷銀教授從“中國教育學史需要觸摸”“中國教育學史需要觸摸的幾個方面”“中國教育學史的研究意義與功能”“當前中國教育學史研究存在的問題及未來發展趨勢”“中國教育學史的觸摸方向與研究書寫”五個角度展開了對本次講座主題的系統闡釋。他指出,随着中國教育學“自我意識”的不斷增強,教育學人開始從史學角度對中國教育學學科的發展進行全面反思和探索,以尋求突破中國教育學瓶頸的出路,但中國教育學史還有諸多問題亟待厘清,因此,需要從教育學文本、教育學家、教育系科、教育學術研究機構、教育學術期刊和出版社、教育學術團體六個部分對中國教育學史進行細緻觸摸。侯懷銀教授認為,研究中國教育學史的意義包括反思曆史、鏡鑒現實,探索規律、預見未來,積澱傳統、傳承文化,教育學人、鼓舞來者,創建理論、完善學科等五個方面,認識功能、引導功能、發展功能、預見功能是研究中國教育學史的主要功能。
在侯懷銀教授看來,盡管當前的中國教育學史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以下問題:第一,中國教育學史的研究沿襲了外國教育學史研究的一般套路和範式,影響了發展的自生性和原創性;第二,中國教育學史的研究從主體上并未脫離傳統的文獻法和曆史法,缺乏多樣化的研究方法;第三,中國教育學史研究的不平衡現象嚴重,幹擾到了中國教育學史學科體系的建設和發展。立足當前,侯懷銀教授認為未來的中國教育學史研究應把握三點方向:第一,中外結合,注重本國研究;第二,開放性視角,多樣化方法;第三,全面發展,不失重點。
最後,侯懷銀教授強調中國教育學史的觸摸方向包括傳承文化傳統、開放學術胸襟,重視以史為鑒、加強學科建設,聚焦基本理論、開展專題研究, 直面教育實踐、強化問題意識四個方面,在觸摸時應注重中國教育學史資料彙編、學科發展史研究、人物思想史研究、教育系科史研究、著作教材史研究等問題領域。在具體研究的過程中,要秉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思想、堅持“以史為基”的研究宗旨、堅持曆史與邏輯、現實相統一的原則、用中國話語書寫中國教育學史、全景式和綜深式的視角相結合、明晰學科史和教育事業的關系、靈活運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等内在邏輯,從而更好地促進中國教育學史學科的發展和成熟。
報告結束後,申國昌副院長做了點評。他指出,侯懷銀教授的報告娓娓道來、語言幽默、寓意深遠、内涵豐富,從學習談到研究、從做人談到做學問、從治學談到生活。前半場報告可以用“實”字來概括:内容實、方法實、經驗實。後半場報告可以用“大”來概括:大視野、大格局、大氣派。總體來講,本次報告既是一場教育學史和教育學人治學的專題報告,更是一堂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課,使人受益匪淺,獲益良多。
文字記者:趙 凱
攝影記者:代晗蕊
網站編輯:張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