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大學的屬性有很多探索,我說的不一定很全面,也不一定很準确,但肯定包括下述四個方面的基本屬性。
其一,大學是知識的海洋。大學不僅有豐富的藏書,更有知識淵博的教師甚至大師。大學的根本是使自己獲得更廣泛的知識積累,而不僅僅局限于自己所學的專業和研究方向,用今天的話來講,更多的是使自己在通識領域得到更多更全面的發展。大學為我們提供的不僅僅是專業訓練,它更多的是為我們提供了廣博汲取各門學科、各個領域以及各個方面的知識的資源。通過大學的這樣一個知識的海洋的熏陶,使自己成為具有淵博豐富知識的人。專業要訓練,不局限專業更廣泛的學習,更廣泛的讀書。我想是作為一個老師對大家的一點希望,也是大學的基本屬性提供了這樣的機會。所以在某種意義上,大學就是一座熔爐,經過四年、七年、十年熔爐的曆練,你就會與今天完全不一樣。 如果你在大學四年或者讀研期間沒有利用豐富的圖書館,沒有利用豐富除草的精神,我覺得你這個大學時光它有點浪費。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讀書,認真讀書,使自己知識面更寬闊,努力成為一個知識淵博、見識超群的人。
其二,大學是大師的搖籃。很顯然,我這個回答是從做學問的角度來看,是大學生,包括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将來的發展談起的。我真誠希望大家心向學問。無論曆史上還是今天,人們心目中一所好的大學不僅僅意味着大學有高樓大廈,也不是因為這所大學是在名城或者大城市或者是什麼發達城市,而是因為大學有著名的學者,大師級的學者,學者之于大學就是這所大學的代名詞。愛默生之于哈佛大學,羅蒙索洛夫之于莫斯科大學、康德之于柯尼斯堡大學等都是這樣。我講的主要是兩層意思:一層是大學包含了衆多學科,尤其是大師級的人物,包括咱們華中師範大學,像我們的老校長章開沅先生在人們心目當中就是當代的學術大師。學術大師的成長最先是得益于他在大學所受的教育,正因為在大學奠定了良好的學術基礎,才為日後的學術發展積累了知識和智慧乃至學術信念;第二層意思就是,在座的諸位學子要珍惜大學時光,心向學問和學術,并經過自己的努力,不斷地汲取知識,生成智慧,養成人格,錘煉意志,為日後成為大師打下牢固的學術基礎。這不僅是我和所有你們的老師的期望,更是你們自己對自身未來發展一種選擇。所以你看看大學如果沒有大師,這所大學它絕對是與它的聲色是不相稱的。華中師範大學曆史上有着衆多的大師,如我們華中師範大學前身之一的中華大學校長、教育學院院長韋卓民先生,他是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第一個中文翻譯者,該版本直到今天依然是最規範和權威的版本之一。由于韋卓民先生在學術上的接觸貢獻,他被美國哈佛大學稱之為是學貫中西第一人。來到這樣一所具有優良學術傳統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大學,我們沒有理由不心向學術,追求卓越。
其三,大學是精神的殿堂。如果說這個世界上還有人對精神的追求和守望的話,那麼大學就是人類精神的高地。一個人上大學,除了要學好專業,為自己今後的工作和生活做準備,同時也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使自己在精神這個領域裡不斷地豐富和充盈。放棄了大學對于人的精神養成的意義,在某種意義上這個大學是白上了。精神素養所包括的内容非常豐富,如道德精神、審美精神、宗教精神、人格精神等。當年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學校長就職講演中就明确提出,大學不是養成資格之所,大學是什麼?是養成人格之所,一個受過大學教育的人一定要在人格精神的修養上達到較高的水準。今天,很多人把大學當成養成資格之所,在這樣注重功利的時代,我認為這也無可厚非。通過大學4年學習後,拿着文憑去找到一個工作,完全可以,這是基本追求,沒有可說的。我所強調的是,除了這個目的以外,上大學還應該有更多的收獲。我拿到文憑,我找到了工作,有了安身之所,也許這是第一位。那麼還有第二位的,這就是精神境界。人與人之間的重要區别也許就是精神境界的差異。馬克思不是講人要全面發展嗎?我國教育目的一個很重要的追求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而個人的全面發展既包含着我們所說的勞動技能,學會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也要不斷地社會化,将社會所認同的倫理規範、價值體系和思想意識内化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并指導人的行為,這是處理人與社會的關系。馬克思所講的人的全面發展的第三個層面就是一個精神層面,它主要涉及人處理與自我的關系,包括一個人正确地認識自我、評價自我以及不斷地實現對自我的超越。一個人在精神層面沒有得到相應程度發展的人,他絕對不是全面發展。所以追求精神境界的豐富、高尚、充盈與完善,既是大學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個人發展的基本追求。所以我說,一個受過大學教育的人,一定要在自己的精神境界上有所追求,有所發展,而不局限于甚至拒絕隻做一個剛才雷院長所批評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為個人謀取利益也許天經地義,但絕對要顧及自我精神的幹淨與豐富。僅僅為自己的人,在社會上,你是孤立的,在受大學教育所養成的素養上你是不合格的。
其四,大學是自由的天梯。大學的本質是将人引向自由,大學教育的真谛是為人們追求自由搭建好了一步一步的台階,沿着這個台階不斷地攀越就能達到自由的境界。自由既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内容,更是人類共享的基礎性價值。從曆史上來看,盧梭早就講過人生來是自由的,可是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說明什麼?說明我們今天的社會還有很多對人的自由發展的一些限制,我們的物質生産水平還沒有達到使人人自由的地步,我們的社會生活還有很多對人的自由的誤讀與誤解。康德将自由看做他全部哲學的拱心石,馬克思認為自由是人的最高本質,并在《共産黨宣言》中倡導人的個性自由發展,并且,人的自由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标識。對自由的理解不是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它不是這個意思,那是非常草率的一種。用康德的話來講自由反過來可以這麼理解,是我不想幹什麼就可以不幹什麼,這句話就感覺說的特别有道理。 在一般意義上理解,自由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自由勞動,一個人會創造,沒有什麼東西能夠難到你,什麼工作你都會做,這是自由的基本含義。你在生産過程當中,你在勞動的過程當中,你在教書過程當中,很難啊,我教不了,我沒有辦法了,你就不太自由。你看這自由的含義比較豐富,最基本的會生産、會勞動,掌握技術,為自己的生存謀求基本條件。第二個層面是在社會關系當中,人與人在自由的這樣一個領域裡面,我更多的是要求自己。好了,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我就自由了。為什麼?康德說道德是立于自己的心中,這是一個絕對命令。道德在決定性的意義上就是服從自己對自己的命令,自由在這個以上就是,當我不想去做時,我總能夠不做。人類社會生活中的這種自由是以高度重視人的主體性為基礎的。第三個層面的自由更多的是指精神追求,無論是在個人修養上還是在學術上,自由都是人的生存的一種境界,尤其是在學術上。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畢生追求兩大信念,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可以說是學界楷模。我想,大家都在大學裡面接受知識,追求學問,千萬要記住大學的根本使命是引導人朝向自由的方向發展,而這個自由發展正是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學說中的基本含義。追求自由,既是人的基本權利,更是大學教育的根本鹄的。
康德說過,“人隻能通過教育才能成為人。”很多人認為這句話很平常,康德這句話有着深刻的含義,人受過教育以後成為是什麼人?康德将世界分為兩個世界,一是現象世界,基本等同于物質世界,二理念世界,是人的精神世界。如果受過教育的人,僅僅隻生活在物質的現象世界,這個人與動物的生存沒有什麼區别。我們很多人受教育,住大房子、開豪車、花高工資,用康德的境界來看,你仍然是生活在現象世界,離真正的人的标準還差的遠,他與動物存在的是同一個水準。受過教育的人是什麼人?是擁有豐富和成熟的精神世界的人,是高于物質世界而處于理念世界、有自己獨特理想追求和堅定信念的人。我希望所有同學,一定要求自己更多掌握本領,要求自己更多的與人為善,要求自己在精神上正确的對待自我和他人,有思想、有境界、有目标,當然更要有理想。
最後,送給在座的所有同學哈佛校園一句流行語:人與人之間最小的差距是智商,最大的差距是堅韌和毅力。大學生智商幾乎沒有差距,希望所有同學依靠堅韌,依靠毅力,使自己的發展不斷達到更好的自我和更高的發展境界。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