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院宣傳中心訊(記者 程三銀 袁維 朱楠等 編輯 張萌)為慶祝華中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專業成立三十周年,特殊教育系于12月7日至8日特舉辦系列學術講座和學術報告。
12月7日系列講座于華中師範大學田家炳教育大樓601室舉行,北京聯合大學劉全禮教授、北京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鄧猛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劉春玲教授先後主講。劉慧麗教授、熊絮茸教授、景時副教授、彭興蓬副教授、程三銀副教授、蘇慧副教授、朱楠副教授、孫玉梅副教授、林潇潇博士、宮慧娜博士、賈玲博士等學者與近百名本研學生代表參加系列講座。
12月7日講座現場
劉全禮教授的講座主題為《常識的掌握是成為卓越特教人的基礎——以物質意識觀為例》。他基于教學實踐,分享了自己對掌握基本常識的看法。他認為,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學科常識是教師職業化、專業化的關鍵,厘清物質和意識的關系有助于如何認識特殊兒童。而在二者的關系上,他強調,特殊兒童是一般形态,這是基礎;其次,特殊兒童是特殊物質與特殊意識的統一,這是我們态度的知識和力量源泉。劉全禮教授以生動形象的文本範例,深入淺出地闡述了掌握基本常識的重要性,給與會學者以啟發和思考。
劉全禮教授在講座
鄧猛教授的講座主題為《社會理論視野中的特殊教育學》。他分享了自己對社會理論視野下殘疾觀的三點看法:殘疾是人與環境互動的結果;殘疾是社會的建構,是社會的不平等和社會機制的缺陷導緻的;殘疾越來越偏離醫學問題,成為社會必須面臨的挑戰。
随後,他講述了社會理論的三種基本類型——批判的、實證的和闡釋的。
最後,他就如何基于社會理論理解特殊教育提出了四點建議:其一,從社會科學和理論角度對特殊教育進行哲學思考;其二,從社會文化的宏觀視野分析特殊教育的本質特征、社會文化性;其三,從比較教育的視角出發探索融合教育理論;其四,從實證研究的方法着手形成本土化的融合教育模式。
鄧猛教授在講座
講座結束後,鄧猛和參會同學們進行了互動交流。就同學們圍繞資源教師培養和融合教育實踐情況的提問,他解答道,資源教師的培養是關鍵,要促進資源教師的“四專”——專業化、專門化、專職化、專家化,從而實現為特殊兒童提供合适的教育目标。
劉春玲教授報告的主題為《上海融合教育實踐探索》。
首先,她基于對上海融合教育相關文件的深入研究,将上海融合教育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從1989年到2006年,随班就讀對象從剛開始的肢體障礙學生、智力障礙學生擴展到低視力、重聽、輕度智力障礙、肢體殘疾、學習障礙、言語和語言障礙、情緒和行為障礙、病弱兒童等“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少年。
第二階段為從2006年到2010年,從擴大随班就讀數量到提高随班就讀質量進行了轉變。
第三階段為從2010年到2020年,通過實施一系列政策,促進融合教育向學前教育和高等教育兩端延伸。
随後,她分享了上海融合教育的六大有效舉措:建立專業支持服務網絡、規範服務、建設隊伍、延伸服務、關注質量、研究探索。
最後,她介紹了上海融合教育的三點展望——進一步拓寬融合教育對象、進一步規範融合教育服務運行機制、進一步豐富融合教育實踐研究。
劉春玲教授在講座
12月8日系列講座于華中師範大學科學會堂舉行,北京聯合大學劉全禮教授、山東濰坊學院劉慧麗教授以及武漢市江夏區特殊教育學校王桂梅校長分别做了學術報告。
劉全禮教授作了題為《桂子山花香飄四海 華師大特教譽九州--華中師範大學特教專業30華誕斷想:融合的視角》的學術報告,他在報告中強調,融合教育要有全球視野,特教和普教融合才是融合教育可取的技術路徑。
劉全禮教授在作報告
劉慧麗教授對普教資源教室的功能做出了反思并提出了建議。
劉慧麗教授在作報告
王桂梅校長從江夏特殊教育學校反向融合的實踐經驗出發,對融合教育的成效進行了梳理,以及對未來融合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展望。
王桂梅校長在作報告
足球推荐最好的一个平台特殊教育系主任雷江華教授對融合教育論壇進行了總結。他指出,融合教育的問題還有很多,希望此次論壇的召開能夠引發與會學者的思考,更希望華中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專業師生能夠在融合教育時代背景下勇于擔當,不負使命。
文字記者:程三銀 袁維 朱楠 張雯琪 張芷若 盧瑤
攝影記者:遊坤 胡楊平 匡昱潔 曾濱懿
網站編輯:張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