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申慧甯 編輯:陳棋)2018年10月23日下午,由足球推荐最好的一个平台主辦的第27期“博導論壇”在田家炳教學樓601教室成功舉辦。全國著名教育史學家、浙江大學教育學院原院長、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田正平先生應邀以“鴉片戰争前後一位鄉村塾師的生活世界——《管庭芬日記》閱讀劄記”為題做了近三個小時的學術報告。論壇由教育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申國昌教授主持。
田正平教授從三個方面講述了晚清浙江海甯鄉村塾師管庭芬的生活世界與精神世界,并以此為切入點就鴉片戰争時期分布在廣大城鎮鄉村社會下層的士人如何應對“三千年來未有之變局”做了深入探索。首先,在“升鬥館谷以糊口”部分,田教授從管庭芬的家庭背景、教育經曆、塾館生活以及收支情況等方面介紹了其作為19世紀中葉一位普通鄉村塾師的日常生活;其次,在“何年方聽鹿鳴歌”部分,田正平教授主要分析了管庭芬的科考經曆,從青壯年時期的有考必試、屢敗屢考,到年老體衰後仍然念念于茲,總結這實際上更多的是一種曆史的慣性使然;再次,在“秋風不驚堂前燕”部分,田教授通過概括管庭芬的西方印象以及其對英軍入侵和太平天國起義的看法描述了當時下層知識分子面對社會大變革時的麻木。田正平教授總結道,《管庭芬日記》為加深理解中國教育早期現代化起步時期士人的生活世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窗口,亦有助于從更深的層次分析中國教育早期現代化起步維艱的原因。
演講結束,大家争相向田正平教授提問。博士後刑歡率先請田教授分享他本研究的研究視角與契機。田教授認為,在教育史研究領域中大多以精英人物的教育思想和重要教育事件為主,對基層小人物的關注較少;且研究載體以官方史料為主,較少關注人物的心理與心态,日記作為人物心态的重要載體具有很高且極真的研究價值。2016級博士生唐子雯就以管庭芬作為研究對象是否僅僅是個案而不具備代表性提出疑問。田正平教授認為,《管庭芬日記》一百三十多萬字,内容豐富,史料翔實,具有極強的代表性,且在做此研究時也查閱了包括資料彙編、同時代他人日記等史料。2016級教育史博士生王配結合其博士論文請教田教授心态史學以及情感史學的區别。田教授認為,二者都是中性詞,很難區分開。“心态”包含更廣,是基礎性的東西,“情感”則是短暫性情緒的爆發,不必追求字面上的區别。最後,邢歡和田教授探讨,現代人作為後來者能知曉當時時代的巨變與緊迫,但下層士人是局中人,是否可以不苛求他們無所作為。田教授解釋說,此研究并非批判他們,僅是想以此說明當時的文人都對局勢麻木,那普通老百姓的狀态就可以想象,繼而對中國早期教育現代化起步艱難的原因進行深入探析。
最後,申國昌副院長做了總評。他說田教授作為教育史研究範式的引領者與開拓者,推動了教育史研究視角從宏觀、高層、精英轉向微觀、基層、民衆。本研究以一個普通鄉村教師為切入點,展現了19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鄉村士人的生活場景,并得出結論,由于這些民間知識分子在社會變革與轉型時期麻木不仁,說明當時社會變革沒能觸動社會下層民衆,因而導緻中國早期教育現代化步履維艱。其研究視角獨特、史料翔實、内容豐富、講述生動、觀點鮮明、鮮活有趣,使師生收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