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楊瑩瑩 編輯:徐仕晔)2018年1月4日,足球推荐最好的一个平台第30期學術午餐會在田家炳624教室順利舉行。本次學術午餐會由教育學院申國昌院長主持,主講人為教育學院青年教師伍遠嶽博士,伍博士以“中國基礎教育質量評價的異質性探析—基于ILSEA的啟示”為主題為大家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分享。
伍博士以近年來備受關注的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的測試排名為開篇,向與會教師與同學展示了國内關于PISA測驗中我國學生表現的不同報道。同時伍博士指出我們應當理性看待PISA的結果與設計初衷,究竟PISA的數據在國家之間和國際上是否具有可比性,以及是否需要考慮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異質性,這些都是我們進一步分析PISA測驗所得結果時所應當考慮的問題。繼而,伍博士向大家介紹了ILSEA(國際大規模教育評價,International Large-Scale Educational Assessment,簡稱ILSEA)的曆史起源以及國際上認同度較高的三種國際大規模教育評價:PISA、TIMSS(國際數學和科學評測趨勢,The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簡稱TIMSS)和PIRLS(國際閱讀素養進步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 簡稱PIRLS)。國際大規模教育評價的設計初衷均是為了判斷學生當前是否具備應對未來社會需求所需的能力,而非為各國提供排名用以比較優略;排名僅是一種參考,國際大規模評價最重要的是向其他國家學習先進的教育經驗和學校管理經驗。
基于對國際大規模教育評價的介紹,伍博士選取目前最為認同的PISA測驗為例探讨國際大規模評價的異質性研究問題缺失及其重要性。通過對于中國學生在2009年、2012年和2015年參加的三次PISA測驗結果對比分析,從表面上看似乎是中國學生的排名在下降且成績也在降低,然而從異質性角度來看,意味着當前中國教育内部發展是不均衡的。而在這種情況下大規模教育評價能夠做什麼呢?伍博士認為,大規模教育評價能夠為我們進行質量分析、數據挖掘、教育研究提供幫助,對于教育政策的制定與修改提供支持。同時也應意識到大規模教育評價不是萬能的,它無法實現評價對不同主體的發展功能,且評價對象的異質性會影響評價的科學性,應關注群體評價下的個體差異。基于此,伍博士提出中國基礎教育質量評價的異質性研究,通過對當前中國基礎教育評價現狀和經驗分析,同時參考國際大規模教育評價的經驗,認為應當關注不同文化和教育制度對于學業表現和評價的影響,對于評價對象中的特殊群體采用對應的調節性措施。伍博士以香港、澳門、台灣、北上蘇廣四個地區的PISA測驗表現為例指出,對于大規模教育評價異質性研究的必要性。他認為應對異質性是基礎教育質量評價的重要轉向。中國基礎教育質量評價應當正視異質性,關注差異的存在,如多元文化、經濟差異以及特殊需要的兒童等。
學術交流環節,在座教師與同學針對伍博士提出的異質性研究問題展開了熱烈讨論,各抒己見。與會教師在認同伍博士提出的異質性轉向觀點同時,也對于相應地後續研究充滿了期待。本次教育學院學術午餐會在多種觀點的交流中圓滿結束。